2025年秋冬流感季已悄然来袭!2025年11月10日,国家疾控局召开 “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” 专题发布会,明确当前全国已进入流感流行季,南方省份流行强度高于北方,甲型H3N2毒株占比超 95% ,成为绝对主流。不少人看到“毒株”“流行”就紧张,但其实H3N2并不是新病毒 —— 它和去年流行的H1N1都是甲流家族的“老成员”,只是每年会交替出现,今年不过是轮到它成为流行主角啦!
为此,笔者采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教授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公丕花、药学部主管药师杨佳丽,对大家最关心的几个核心疑问进行解读。这份流感防护指南,帮你科学应对不恐慌、少走弯路!
先搞懂:H3N2 和去年的H1N1,到底有啥不一样?
很多人问:为啥去年得的流感,今年还会中招?”其实这甲流“兄弟俩” 的“脾气”还不太一样:
特点 H3N2(今年主流) H1N1(去年主流)
攻击重点人群 偏爱 65 岁以上老人、慢性病患者 更易找上年轻人、儿童
症状侧重 呼吸道症状更突出(咽痛、干咳),易引发肺炎等重症 全身酸痛、乏力更明显,可能伴呕吐腹泻
变异速度 快(常 “换马甲”,免疫系统易 “脸盲”) 相对稳定
当前情况 占甲流病例 95% 以上,传播力较强 少量流行,威胁性降低
国家疾控局特别强调:现阶段检出的都是已知常见病原体,没有未知病毒。而且H3N2的诊疗和检测手段都很成熟,奥司他韦、帕拉米韦等抗病毒药对它100%敏感,大家完全不用慌。
今年流感有啥特点?别把它当“重感冒”!
不少人觉得“流感就是感冒加重”,其实两者差别很大。结合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和临床观察,今年H3N2流感的核心特点,总结成“3 个明确”:
1、流行态势明确:南方先热,北方上升
目前23个省份处于流感中流行水平,广东、福建等南方省份已进入高发期,北方省份虽暂处低流行,但上升趋势明显(往年高峰多在12月中下旬);
学校、养老院、写字楼等密闭场所已出现聚集性疫情,主要靠飞沫和接触污染物品传播,通风差的地方风险更高。
2、症状特点明确:高热、全身痛是“招牌”
H3N2感染的典型表现是“突发高热+全身酸痛”:体温突然飙到39~40℃,持续3~5天(儿童可能超1周),伴头痛、肌肉疼、乏力,连抬手都费劲;儿童可能还会呕吐腹泻,老人可能不发烧但精神萎靡(这是老人重症的重要信号)。
3、与普通感冒区别明确:4点一眼分清
特征 H3N2流感 普通感冒
起病速度 突发,潜伏期2~4天 慢慢加重
体温 高烧不退 低烧或不发烧
主要症状 重,全身肌肉酸痛、头痛,乏力明显 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
恢复时间 7~10天 3~5天自愈
敲黑板: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,赶紧去医院 —— 成人呼吸≥30次/分、血氧≤93%;儿童持续高热超3天、拒食脱水;老人意识模糊、基础病(高血压、糖尿病等)加重。
用药避坑!这些误区千万别踩
1、吃抗生素能治流感?
杨佳丽指出,完全没用!抗生素只杀细菌,不杀病毒!抗病毒药物是流感治疗的关键,目前诊疗方案明确了三类有效药物,需根据人群选择:
药物类别 代表药物 适用人群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
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 1周龄以上儿童及成人 成人75mg/次,每日2次;儿童按体重计算 饭后服用减轻胃肠道反应,肾功能不全需减量
帕拉米韦 成人及儿童 静脉滴注,每日1次 适用于吞咽困难或重症患者,需在医疗机构使用
RNA聚合酶抑制剂 玛巴洛沙韦 ≥5岁儿童及成人 单剂口服,成人40mg 起效快,避免与乳制品、钙补充剂同服
血凝素抑制剂 阿比多尔 成人 每日3次,疗程5天 可引起腹泻、头晕,有心律失常史者慎用
特别提示: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,即使超过48小时,高危人群仍建议使用。
2、对症治疗药物(可居家备用)
l 退热药别交替用: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
对乙酰氨基酚:成人300-600mg/次,儿童10-15mg/kg/次,间隔4-6小时。
布洛芬:成人200-400mg/次,儿童5-10mg/kg/次,间隔6-8小时。
特别提示:两者选一种就行,不可同时或交替使用,会增加肝肾负担。儿童只选儿童专用退热药。
l 止咳化痰类
干咳:右美沙芬(成人适用),15mg/次,每日3次。
痰多黏稠:氨溴索,成人30mg/次,儿童1.2-1.6mg/kg/日,分3次服用
特别提示:乙酰半胱氨酸服用时,需与抗生素间隔1-2小时。
l 缓解鼻塞流涕类
成人:伪麻黄碱滴鼻剂,每次每侧1-2滴,每日不超3次;
儿童:生理盐水滴鼻剂,安全无副作用,可随时使用。
特别提示: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慎用伪麻黄碱类药物。
l 胃肠道症状类
腹泻:蒙脱石散,成人3g/次,儿童1岁以下1g/次,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。
脱水:呕吐腹泻者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,按说明书冲兑,少量多次饮用。
3、用药禁忌与误区
绝对禁忌:儿童忌用阿司匹林,孕妇禁用法维拉韦,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。
常见误区:不要自行用抗生素,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,仅在合并细菌感染(如肺炎、扁桃体化脓)时使用。
专家提示:不可自行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,可能掩盖病情并降低免疫力。
流感疫苗:科学接种才靠谱
结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内容,高燕主任梳理了今年疫苗接种的关键要点:
1、疫苗类型
l 三价疫苗:覆盖H3N2、H1N1、乙型Victoria系
l 四价疫苗:在三价基础上增加乙型Yamagata系(近年极少检出)
专家建议:两者均可选择,重点人群优先接种四价疫苗(四价疫苗比三价多防一种乙型 Yamagata 系病毒,即使近年极少检出,但不代表“完全没用”。接种能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全面的防护,避免因病毒株“意外出现”导致防护缺口)。
2、接种时间
l 最佳时段:9~11月,目前补种仍有效,接种后2~4周产生抗体。
l 保护效力:对H3N2变异株中和效价是未接种者的5.2倍,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。
l 持续时间:免疫保护期6~8个月,无法维持至次年流感季。
3、优先人群
5岁以下儿童、60岁以上老人、慢性病患者、孕产妇、医务人员、养老机构工作人员、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照料者等重点人群应优先接种。
六大误区:这些“坑”您踩过吗?
误区一:感冒后久咳不愈,只能硬熬?
找对病因是关键。除了 “长新冠” 后遗症,很多人其实是本身有咳嗽变异性哮喘、慢性气道问题。别自己瞎吃抗菌药、止咳药,也别乱做CT,及时找呼吸科专科医生就诊,针对性用药后很快能控制。
误区二:病毒变异快,打疫苗没用
答:这种观点过于绝对。2025年流感疫苗针对H3N2变异株更新,疫苗株与当前流行株的“匹配度超95%”。数据显示:接种后能让全人群住院风险降30%~50%,老人、孩子等高危人群重症风险降60% 以上——就算感染,也能减轻症状、缩短病程。
误区三:去年打了,今年不用打
答:需要!流感病毒变异快,去年疫苗主要针对 H1N1,对今年的H3N2 保护力有限,而且抗体水平会慢慢消退6~8个月就会明显下降,重新接种才能获得针对性保护,尤其能降低老人、孩子的重症风险。
误区四:孕妇接种影响胎儿
答:这是最危险的误区,孕期接种安全且必要。研究显示,孕期接种可将胎儿出生后6个月内流感感染风险大大降低,且没有证据表明疫苗对胎儿有不良影响。
误区五:等流行了再打也不迟
答:疫苗产生抗体需要时间。流感传播速度极快,等疫情暴发再接种,往往已错过最佳保护期,目前虽进入流行季,及时补种仍能减少重症风险。
误区六: 身体好,就不用打疫苗?
答:为家人也要考虑。家里有老人、孩子或慢性病患者,为了保护家人,接种疫苗还是更稳妥的选择。
全家防护实操:简单3步,降低感染风险
流感防控没有“特效药”,基础防护和疫苗同样重要。这3个简单方法,全家都能照做——
1、基础防护“三字诀”
l 勤洗手:用流动水+洗手液搓20秒(七步洗手法),公共场合回来、饭前便后必洗,没条件就用75%酒精湿巾。
l 戴口罩:去医院、地铁、超市等密闭场所,要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N95口罩,潮湿了及时换;家人感冒时,全员都要戴。
l 常通风:每天早晚各通风30分钟,潮湿天可以缩短时间但多通几次,
雾霾天用空气净化器。
2、高危人群“针对性”防护
l 1.5岁以下宝宝:别去人群密集地,家长接触前先消毒,玩具每天用含
氯消毒液擦一擦;发热优先温水擦浴,≥38.5℃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。
l 65岁以上老人:外出建议戴N95口罩,尽量线上购物;每天吃够蛋白质
(例如:2个鸡蛋+500ml牛奶+100g 瘦肉),慢性病药别擅自停。
l 孕产妇:孕早晚期少出门,产检外出建议戴 N95口罩;发热首选物理降温,≥38.5℃只能用对乙酰氨基酚,禁用布洛芬。出现胸闷、胎动异常立即联系产科医生,告知流感接触史。
专家提示:慢性病患者(呼吸、心血管、糖尿病等)、BMI≥30的肥胖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,同样要注意。
3、家庭消毒:找对重点,不要白忙活
家庭消毒不是越彻底越好,关键是找对重点区域。高燕主任强调,流感病毒对乙醇、次氯酸钠等消毒剂敏感,56℃30分钟即可灭活,家庭消毒可按“高频接触、重点区域”原则进行:
l 高频接触表面:包括门把手、开关、手机、遥控器、水龙头等,每天用
75%酒精棉片擦,或500mg/L含氯消毒液擦,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。
l 餐具:全家分开用,餐后沸水煮15分钟,感染者餐具单独消毒。
l 衣物:用60℃以上热水洗,感染者衣物单独洗,可加衣物消毒剂。
者衣物单独清洗,加用衣物消毒剂。
感染后“科学养”,好得快还不传染
l 居家隔离5天:退热24小时后再出门,咳嗽时用手肘遮挡,家人接触
要戴口罩。
l 48小时内用药:尽早用奥司他韦、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,能降低54%
的重症风险;高烧只选一种退热药,儿童千万别用阿司匹林。
l 每天监测状态:记好体温、呼吸和精神状态,高危人群建议测血氧饱和
度,出现重症信号立刻去发热门诊。
l 对症护理:多饮水,1.5~2升/日,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;1岁以上宝宝干咳能喝蜂蜜水,痰多就帮着拍背排痰。
流感不是大病,但防控要科学。H3N2 是我们的 “老熟人”,只要做好基础防护、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、感染后早用药,就能有效降低风险。
作为个人,我们既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也是家庭防护的核心力量。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科学应对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平稳度过这个秋冬流感季。
文章来源科普中国,侵权联系删